香港宗教(2)

文章来源:华商移民编辑:Kachina时间:2010-01-14 17:38浏览次数:

    回教

    本港约有回教徒八万人,其中半数以上为华人,其余是本港出生的非华裔人士,以及来自巴基斯坦、印度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中东和非洲各国的教徒。中华回教博爱社是代表香港华人回教徒的主要团体。该社在一九二二年成立,一九六三年注册为慈善社团,会址是香港湾仔陈东里七号。该社除了为华人回教徒举办宗教活动外,又营办六所非牟利学校,包括一间中学、两间小学和三间幼稚园。

    回教徒日常祷告的清真寺主要有四间,其中以港岛些利街清真寺历史最悠久。该寺建于十九世纪末,并于一九一五年重建,可容纳会众400人。

    爱群清真寺暨林士德伊斯兰中心位于湾仔,于一九八一年启用。该中心楼高八层,清真寺占了两层,另设有礼堂、图书馆和诊所各一间,以及课室和办公室多个。清真寺由香港伊斯兰联会管理,可容纳会众700人,加上中心内其他地方,足可容纳会众多至1500人。

    九龙清真寺暨伊斯兰中心位于弥敦道的黄金地带,在一九八四年启用,代替在一八九六年兴建的清真寺。该寺庄严肃穆,内外墙均以白云石建造,是尖沙咀区一座别具特色的宏伟建筑物。清真寺可容纳会众约2000人,除三个礼拜殿外,还有礼堂、诊所和图书馆各一间。

    港岛有两个回教坟场,分别位于跑马地和柴湾歌连臣角。歌连臣角回教坟场也有一座清真寺。本港的回教事务,均由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统筹,该会是一个公共慈善团体。由香港伊斯兰联会、香港巴基斯坦联会、印度穆士林协会和香港达呜迪协会任命的信托委员会,负责管理和维修清真寺和回教坟场,以及举办回教庆典和其他宗教活动。至于以回教徒为对象的慈善服务,例如给予贫困者经济援助、赠医施药及助学等工作,则透过本港各回教团体办理。

    印度教

    本港15000名印度教徒的宗教及社交活动,集中在跑马地的印度庙举行。该庙由香港印度教协会管理,教友可到该处冥想,参加灵修讲座,练习瑜伽并参与其他社群活动。印度教的重要节日庆典,例如亮光节、镇邪节和泼水节等,均在该庙举行。印度教徒的命名、订婚、结婚等典礼,也在庙内按印度教的风俗礼仪举行。每逢星期日上午及星期一晚上,印度庙内都有聚会,节目包括宗教音乐和讲道。星期日聚会后,教徒可免费享用饭餐。

    依据《婚姻条例》,印度庙是认可的崇拜地方,供教友举行结婚典礼。

    印度庙提供的其他主要服务,有主持殡殓仪式、安排火化和有关礼仪,以及管理歌连臣角印度教火葬场。

    锡克教

    锡克教徒通常戴头巾,头发不加修剪,很容易辨认出来。十九世纪时,他们加入英军服役,随军从印度北部旁遮普来到香港。他们大都体格健硕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,受聘加入香港警察队服务的为数甚多。

    时至今日,锡克教徒从事多种不同行业。港岛湾仔皇后大道东371号的锡克庙,是他们的宗教和文化活动中心。该庙建于一九零一年,最大特色是,任何信仰的海外旅客均可在该庙免费用膳及短暂居留。

    锡克庙逢星期日早上举行崇拜,节目包括唱诗、读经、祭司讲道等。庙内图书馆收藏不少有关锡克教的文教书籍。此外,该庙又为四至六岁的印度裔儿童开办幼儿学校,让他们准备升读本港的英文小学。

    锡克教的主要神诞和节日,计有锡克教始祖纳那大师的诞辰、第十位宗教教师高宾星大师诞辰,以及人日(即所有锡克教徒的诞辰)等。

    犹太教

    犹太教在香港的历史,可追溯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,教徒来自世界各地。本港的犹太教会堂主要有三间,分别为莉亚堂、香港联合犹太会和ChabadLubavitch。莉亚堂(传统派)每日举行聚会,香港联合犹太会(改革派)则只在安息日和节期聚会,会堂均位于港岛罗便臣道。另外,以中环富丽华酒店作聚会地点的ChabadLubavitch每日也有聚会。香港的犹太教信徒十分重视这些聚会,参与这些聚会更成了信徒的宗教、文化和社交生活的重要环节。

    莉亚堂建于一九零一年,教堂设有神圣洗池,土地由沙宣爵士及其家族捐出。此外,跑马地山光道建有一座犹太教坟场。

    莉亚堂毗邻建有住宅楼宇,犹太教社区中心位于楼宇内。该中心服务本港各犹太教派会友,为650个家庭会员提供犹太餐、宴会、文化和康乐设施,并设有一所图书馆,专门收藏犹太文献和文物。

    除了开办学校(CarmelSchool)和主日学外,犹太社群在本港十分活跃。本港有多个犹太慈善组织和文化团体,包括犹太妇女协会、联合以色列慈善会、以色列商会和犹太历史学会。

共2页: 上一页12下一页
将本文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