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视新加坡医疗保障体制(2)

文章来源:互联网编辑:Kachina时间:2010-01-07 17:09浏览次数:

   医改,取消免费的午餐

   2004年的数据显示,新加坡全社会医疗费用总额为3亿4528万新元,占整个GDP的4.1%;这个比例比英国低4%,比法国低6%,比美国低11%。但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关于医疗卫生公平性的排序中,新加坡名列第6位。也就是说,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,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。而这一切,则要归功于新加坡始于1984年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。

   蜿蜒的新加坡河畔,矗立着新加坡国父史丹福·莱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,暗示着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段陈年旧事。正是在那个时候,新加坡按照英国的福利模式确立了自己的免费医保制度,由政府支付社会医疗费用。

   但是,这种由“政府大包干”所滋生出来的大锅饭心态,一度使得国民的医疗需求无限膨胀,医疗卫生支出就像是无底洞,政府不堪重负,医院效率低下,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,从1984年起,新加坡政府从国情出发,重新确定了医保哲学。

  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告诉记者:新加坡保健资助哲学有2个重点,一是强调个人责任,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;二是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担责任,避免所谓免费医疗服务的错误观念。

   改革后,政府财政的压力大大减轻,更重要的是,“天下没有免费午餐,个人必须为看病买单”的观念在新加坡已经深入人心。政府的补贴再多也只占到医疗费用的一部分,每次看病住院都必须动用“保健储蓄”或“健保双全”个人账户,花的是自己的钱,这样一来,个人就会自我约束,不会无病求医、小病大治。而这种自我约束又会反过来制约医院的大处方和药价的虚高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
   制度虽完善也有看病难

   当然,新加坡的医疗制度并非十全十美,由于政府规定只有在公立医院看病才能享受津贴,公立医院总是很繁忙,病人从挂号到见到医生,等上三四个小时也不足为奇。为了解决看病难,公立医院纷纷采取措施,比如建立预约制度、鼓励慢性病人在非繁忙时段就诊等,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   新加坡的医保制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保制度之一,但是即便如此,新加坡也面临着新的问题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,医保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牵一发而动全身,进行起来非常不容易。因此,在进行改革的时候,要根据国情不断调整,不能指望一蹴而就。

共2页: 上一页12下一页
将本文分享到: